骨科-曹旭-见证、成长与感恩 院庆20周年
十四年前,我怀着对医疗事业的憧憬走进华晋骨科医院。那时的华晋,规模不大,但处处洋溢着创业的激情。十四年后的今天,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三级专科医院,从150张床位扩展到350张,而我也从学生成长为可以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医生。这十四年,是医院快速发展的十四年,也是我个人不断成长的十四年。
记得刚到医院时,骨科病房只有三层楼,手术室设备也并不那么齐全。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医院仍在有条不紊的发展着,从大骨科细分到各个亚专业,再逐步完成各个科室的成立与建设。我亲眼见证了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新病房的大楼拔地而起,先进医疗设备不断引进,专家团队日益壮大。
在这十四年里,我经历了太多难忘的时刻。其中最难忘的事:有一次深夜急诊,一位严重车祸伤者被送来,全院上下通力合作,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抢救,终于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样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医疗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团队协作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深深融入每个医护人员的血液中。
站在医院二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满怀感恩。感恩医院提供的成长平台,感恩同事们的支持帮助,更感恩每一位患者的信任。展望未来,我将继续秉持医者初心,与医院共同成长,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
骨科-创伤科-何斌-我与华晋的十七载岁月长歌
时光如白驹过隙,华晋建院20周年的日子转瞬即至。恍惚间,十年前那场盛大的院庆仿佛还在昨日,眼前似乎还能清晰浮现出当年拍摄的长长集体照。可如今,照片上许多熟悉的面孔已不在原位,各自奔赴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而我,也在岁月的悄然雕琢下,从当年身姿挺拔、标准身材的青年,变成了如今“心宽体胖”的中年模样,头顶更是早早呈现出地中海式的“聪明绝顶”,这变化无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不知不觉间,我已陪伴华晋走过了整整17个春秋。这17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也是我职业生涯飞速成长的黄金阶段。初来华晋时,我只是一名小小的住院医师,怀揣着对医学事业的热忱与憧憬,开启了在华晋的逐梦之旅。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一步一个脚印,先后晋升为主治医师、主任医师,顺利接过科室管理的重任,成为一名科主任。从曾经“三十而立”的风华正茂,到如今“五十不惑”的沉稳干练,我不仅在年龄上实现了跨越,更是在人生阅历和专业素养上有了质的飞跃。犹记得,当年纪老师称呼我为“十年的大夫”,而如今,我已然成长为能被称为“二三十年的大夫”,这份成长与蜕变,离不开华晋这片沃土的滋养。
2008年3月,我满怀着期待与热忱,踏入了华晋的大门,一入职便迅速投身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中。尽管在来华晋之前,我已有7年多的工作经验,但华晋的工作强度,着实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时候,还没有如今便捷的电子病历系统,所有病历都需一笔一画手写完成,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手术更是家常便饭,常常从上午持续到深夜,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我都要在深夜12点以后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然而,这段忙碌又充实的时光里,留在记忆深处的,并非只有工作的艰辛,更多的是那些琐碎却又无比珍贵的快乐日常。那时,大家都正值青春年少,多数人还是单身。工作之余,办公室里、走廊间,满是欢声笑语,嬉笑打闹成为每日的生活常态。记得住院医值班室里,那副“防火防盗防秋红,吃饭睡觉打二明”的对联,趣味横生,是大家苦中作乐的真实写照;康复科里,张医师向丁医生发起的挑战,虽然最终以惨败告终,却成为同事间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趣事;煤气化车棚里,那辆高高挂起的自行车,背后也藏着一段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还有漪汾街院区食堂里,那没有豆角的干焖面,以及顿顿不离的西葫芦,尽管味道并不出众,却承载着我们那段艰苦又难忘的岁月记忆。当然,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大家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面对医院史上最大医闹时的那份众志成城。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危机中,全院上下一心,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华晋人的团结与担当,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2009年7月的一次大查房,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那次查房中,纪老师从病房出来,站在三楼护理站说:“为了更好地应对急诊和安排手术,并且咱们医师培养体制要进一步完善,也建立总住院制度吧,何斌就从你开始干吧。”就这样,从2009年8月1号起,我有幸成为华晋骨科的第一任总住院医师。这段任职经历,犹如一段刻骨铭心的传奇,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担任总住院期间,我每日的生活被工作填得满满当当。白天,协调安排日常手术,确保每一台手术都能顺利进行;夜晚,急诊手术又让我马不停蹄地奔赴手术室,与时间赛跑。最忙碌的时候,我记得我睡觉最少的记录有两个。一个是连续三天只睡了三个小时,还是分开睡的;一个是2010年4月下旬,半个月里仅有三个晚上能睡个囫囵觉。那时,白天的忙碌尚可忍受,可一到晚上,电话铃声就如同警报一般,每响一次,都让我的心脏猛地一哆嗦,神经瞬间紧绷。不过,这段艰难的时光也并非只有苦涩。在当总住院期间,专业技术得以一定提高,协调组织能力得以一定增长。期间,荣幸得到了得到了纪老师对我的一句评价:“光长个子,不长脑子!”虽是一句略带调侃的话语,却让我这个华晋第一高度得到了最权威的“认可”,也成了同事间打趣的话题,为那段紧张的日子增添了不少轻松的氛围。
随着医院的蓬勃发展,科室专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自脊柱科独立建科后,创伤骨科也于2014年1月1日迎来了独立建科的重要时刻。创伤科第一任科主任是吴志强主任,后因工作原因,吴主任回到了阳高县医院,刘健主任接任创伤科主任。后因刘健主任身体原因,我于2018年11月接任创伤科主任。建科以来,我们创伤骨科全体同仁齐心协力、努力拼搏,在医疗技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手术量逐年稳步递增。2023年,我们取得了25.9%的增长率,成绩斐然;2024年,更是再创历史新高,手术量达到了近两千台。这一数字背后,是每一位科室成员的辛勤付出与汗水。为了满足患者日益多样化的就医需求,我们不断细化专业领域,先后成立了手外、足踝及小儿等专业小组,并于2020年1月成功加入全国创伤联盟,成为成员创建单位。这一系列的成就,不仅提升了我们科室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更让我们有能力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精准的医疗服务。
随着2019年7月我院搬迁到清徐院区后,因工作需要,于2020年1月成立了急诊科,我有幸兼任第一任急诊科主任。急诊科接诊数量每年递增,由刚建科的年接诊1076人次到2024年接诊4352人次。并于2019年10月29日起,开展了狂犬病疫苗注射。尤其在疫情期间,急诊科全体人员始终坚守工作岗位,积极服从和配合院里各项防控措施的开展,承担了核酸检测任务,并参加了全员核酸筛查和日常核酸采样工作。在那段艰难地日子里,厚重的防护服,起雾的护目镜,湿透的衣衫,所有人却从未有一句怨言。
回首这17年与华晋携手走过的日子,我心中满是感慨与欣慰。能加入华晋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事。在这里,我遇到了如师如父的师傅,他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传授给我,在我迷茫困惑时,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我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他们在工作中给予我无私的帮助与支持,在生活中,我们是彼此信赖的朋友,一起分享快乐,共同分担烦恼。华晋,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让我得以养家糊口,更在专业方面为我搭建了广阔的成长平台,让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成长为如今能独当一面的科室负责人。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将继续坚定不移地陪着华晋走下去。我坚信,在全体华晋人的共同努力下,华晋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我们将携手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为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骨科 脊柱科 杨贵成 从星星之火到杏林标杆 脊柱科发展纪实
一、萌芽与破土:从“小组”到独立学科的蜕变
2005年6月,山西华晋骨科医院的前身太原华晋医院成立。2009年3月,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前进路的山西华晋骨科医院开始正式收治病人,当时骨科仍是“大一统”模式,医生收治病人不分专业。直到2011年,在纪斌平主任支持下,脊柱疾病治疗小组悄然诞生,由我带领1-2名轮转医生,负责脊柱疾病患者的诊治,当时脊柱病人数量不多(住院病人月均20例左右)。当时智勇任总住院医师,跟我多次做胸腰椎骨折的急诊手术,从而对脊柱外科产生浓厚兴趣,次年,完成总住院医师任期后,主动申请加入小组,两人搭档开展颈椎、胸腰椎各类手术,为学科独立埋下伏笔。2012年4月,脊柱科正式从大骨科分离,开启了专业化发展之路。
二、聚沙成塔:人才梯队的“造血”与“输血”
建科初期,脊柱科仅有2名主治医生和2名轮转住院医师。为突破瓶颈,团队主动“走出去”——到外地义诊、社区讲座,同时积极争取医院支持选派骨干进修。2013年,智勇赴北医三院专修脊柱外科;2017年,郭麒玉硕士毕业后加入,并于次年赴北医三院深造;2021年,史韩峰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学习微创技术;2024年,刘金祥在南京鼓楼医院专攻脊柱矫形。此外,医院特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赵胜主任加盟,进一步强化技术力量。截至2025年3月,科室已形成7人团队,含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梯队完备,为学科发展筑牢根基。
三、技术攻坚: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依托医院“送出去、引进来”的人才战略,脊柱科技术革新持续突破:
- 2015年:椎间孔镜、椎体成形术落地,微创理念融入临床;
- 2021年: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成功开展,挑战高难度颈椎手术;
- 2022年:超声骨刀引入,手术出血量减少70%,实操时间缩短40%;
- 2024年:后路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术式开展,诊疗边界再拓宽。
四、量质齐升:患者信任的“数字答卷”
技术积累与口碑传播推动业务量跨越式增长:2012年建科时年手术量仅100余台,2024年飙升至692台,脊柱手术占全院比例从6.7%(2014年)攀升至12.4%(2024年)。更值得关注的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患者满意度达98.5%。
五、未来展望:以创新之名,绘就学科蓝图
站在20周年的节点,脊柱科确立三大方向:
技术攻坚:聚焦脊柱畸形矫正、脊柱肿瘤精准治疗等领域;继续扩大脊柱微创治疗范围。
学科辐射:建立山西省脊柱疾病会诊中心,推动分级诊疗;
人才培育:与高校共建“脊柱外科规范化培训基地”,输送更多新生力量。
结语
从2012年的“两人小组”到如今的区域标杆,脊柱科的成长折射出医院“专科强院”的战略定力。未来,这支年轻的团队将继续以仁心仁术守护脊柱健康,用创新书写更多生命奇迹。
脊柱科 杨贵成
内科 高月琴 我与华晋的故事
2005年华晋骨科医院成立时,我还在西山煤电总医院内分泌科工作。那年李树堂正好从西山煤电总医院退居二线,不用上班了。他应纪斌平的邀约,来华晋医院当了第一任院长。
在华晋医院开始收治病人后,难免会遇到内科问题。这时候,李院长就叫我来会诊。医院在漪汾街和煤气化时期,我曾多次过来会诊,多少也为华晋骨科医院的发展出一点力。
出于对华晋技术水平的信任,我婆婆和三姨骨折,我都毫不犹豫地来了华晋骨科医院治疗。
看着华晋骨科医院越做越大,我由衷地为她高兴。2015年华晋骨科医院在煤博金阙酒店举办华晋文艺年会,我和同学们都积极参加了。从文艺表演中,我能感受到华晋员工们的活力和自豪感。
2010年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准备成立内分泌科。山大一院内分泌科张志利主任向李保院长推荐了我。我当时48岁了,还要不要换个单位?我十分犹豫。西山医院领导极力挽留我,而李树堂则极力主张我去。纪斌平听说后,也主动给我打电话,鼓励我一定要去。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我下定决心,来到了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我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工作了12年,使内分泌科逐渐成熟。
2022年初,我即将退休,纪斌平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考虑到医院离家较远,他建议我最好开车上班。
我没有开过车。对60岁的女同志来说,学开车确实有点难度。但考虑到工作的需要,我克服了心里障碍,加入了有车一族的行列。现在已经成为老司机了。
2022年8月,我正式入职华晋骨科医院,开始退休后的再就业。
随着华晋骨科医院的发展,住院病人增加,对内科的需求也在增加。但是,由于周围村民相对少,经济相对贫困,内科的发展也相对比较困难。
内科的住院病人以周边村民、住院病人的家属、职工家属为主。以优质的医疗质量治疗好每个患者,让患者及家属满意,是内科发展的基础。为此,我认真检查每一位住院病人,把好医疗质量关,努力做到“服务一个,满意一家”。
糖尿病在骨科病人中很常见。为方便管理全院患者的血糖,我建议使用手机APP,全院血糖联网,方便管理。我在查房后的空余时间,总要浏览手机上的“博医系统”,看到血糖很高的病人,主动与主管大夫联系,管好病人的血糖,减少手术风险。
骨质疏松症是与年龄相关的代谢性骨病。在骨折和其他骨科疾病的患者中都非常常见。我积极促进“骨质疏松中心”的建设,成立骨松小组,规范骨松治疗,宣传骨松知识,开展骨松筛查等。经过2年的努力,于2024年11月16日,我院成为“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认证的“骨质疏松防治门诊”,标志着我院在骨质疏松症防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迈入了新的台阶。
为了让大家尽快认识我们,我在全院业务学习的时候进行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知识讲座;多次为基层医生做培训;在医患座谈会上开展健康教育;同时每周进行一次患者健康知识教育。我还多次参加了到周边村落的义诊活动,扩大我院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同时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积极宣传健康知识,扩大影响。
虽然内科的发展还不尽人意,但有苗不愁长,拭目以待吧。
我与华晋的故事也会继续。
内科 王粉鱼 院庆20周年感言
岁月如白驹过隙,回首从医的这三十余载,仿佛是一场漫长而又意义非凡的旅程。这期间,我经历过无数次与病魔的较量,见证过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也收获了患者康复后的灿烂笑容。在这漫漫医途中,近六年在华晋骨科医院内科的工作经历,更是一段独特而又珍贵的记忆,有幸赶上医院20周年大庆,心中满是感慨。
初到华晋骨科医院时,内科才刚刚起步,人员配备尚不完善,医疗设备也相对有限,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不计其数,但那时候,我们纪斌平老师和各位院领导及每一个内科人都怀揣着对科室发展的憧憬和为患者服务的热忱,没有丝毫退缩,大家齐心协力,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一点点建立起内科的诊疗规范和流程。记得科室成立初期,收治了一例慢性贫血、全身重度水肿的患者,之前患者曾辗转多家医院,病情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面对这样的病例,我们整个内科团队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攻克难题的决心,在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我们组织科室内部反复讨论,邀请院内其他专家会诊。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终于为患者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密切关注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功夫不负有心人,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康复出院。那一刻,所有疲惫和压力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在这六年里,我见证了内科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逐渐成长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越来越多优秀的医护人员加入我们团队,为科室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医疗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从最初简单的检查仪器,到如今先进的数字化诊断设备,为我们准确诊断病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科室的发展,我们开展的诊疗项目也越来越丰富,能够为更多患者解决病痛。
医院就象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给予我们成长的空间和支持。在医院20周年大庆之际,回首这六年在内科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感恩,感恩医院领导的信任和支持,让我有机会在这片新的土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感恩每一位同事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让内科有了今天的样子,更感恩每一位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是他们给予了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展望未来,我相信内科在医院的引领下,一定会继续蓬勃发展,我们将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我也将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内科发展,为医院辉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愿医院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秉承救死扶伤的使命创造更多的奇迹,守护更多的健康。
王粉鱼
内科 宋玉联 似水流年 岁月如歌
我今年72岁了,屈指一算,从事医疗工作已经50余年了,在公立医院工作了近32年,退休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有幸步入华信医院工作,竟然也20年了。在迎来我院建园20周年之际,回想起我们在纪斌平院长的带领之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从一家民办医院发展到院有职工500余人,床位500张,成为山西省第一大规模民营医院,我能在华晋医院一干20年感到无比自豪,无限荣光,回想起20年的医疗工作历历在目,有成功的幸福喜悦,有失败的经验教训,有顺利也有挫折。下面就讲讲说说我和华晋医院的故事。
下面有几个典型病案,说出来与大家共勉。那还是在漪汾街工作的时候,有一例腰椎损伤病人,36岁,男性,民工,做了腰椎手术后,腹部越来越胀,当时外科以麻痹性肠梗阻处理,予以按摩腹部及灌注中药,结果病人腹部越来越胀,血压升至160/120mmHg,心率增至130~140次/分。端坐位,请内科会诊,当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我看过病人经过详细的检查,看到患者腹肌紧张,腹部膨隆,压痛并有反跳痛,肠鸣音消失。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立即给患者拍腹部平气。提示膈下游离气体与腹部B超显示腹部有液性暗区,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130~140次/分,血压160~120mmHg,心率130/分,呼吸30次/分,考虑患者有外科急腹症,必须马上处理。建议外科立即手术,并在会诊意见上打了三个惊叹号,警示必须立即,外科根据我的会诊意见,连夜给这个患者做了急诊手术,手术结果是小肠破裂造成的,因当时做腰椎手术时小肠破裂只是少量渗出,未引起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越来越重,由于我的及时诊断和果断处理意见,外科立即手术,就这样患者生命转危为安。我们也避免了一起严重的医疗事件,为此我们为抢救了一个年轻患者的生命而感到欣慰。
还有个患者70多岁了,做了骨科手术后,出现了急性肺水肿,原因就是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由于输液速度过快引起患者急性左心衰,急性肺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当时我们的主管医生年轻,没什么经验,也不像现在有ICU这样好的条件,使患者病情越来越重,由于频繁的咳粉红色泡沫痰,光卫生纸就吐了一脸盆,晚上请来心血管医院来春林主任急会诊,指示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及小壶静脉注射吗啡注射液,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病情发展已形成顽固性心衰,来主任走后就由我来监测病人。当时内科就我一个内科大夫,李树堂院长指示我留在医院监护病人不能回家,就这样我在医院住了3天3夜,没回家,吃住都在医院,病人一有情况我立即予以处理,这样的经历,我在公立医院工作30多年,也未曾有过的。
另外我们还成功抢救一例术后因吸痰导致病人心脏骤停的患者。这个病人当时是车健大夫主管的,我们经过人工按压进行心肺复苏,当时我院还没有心脏除颤仪,病人竟然有了生命体征,心电图监测有了心电活动后,我们立即配合应用地塞米松,碳酸氢钠,甘露醇及升压药物,直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那个患者的儿子得知他父亲心脏骤停的消息后,心急如焚,开着车连闯了数个红灯,他说估计罚款也在千元以上了,到了医院看到父亲已脱离危险,安然无恙,怀着感激的心情连说谢谢大夫,谢谢你们。
这20年来经过多少风风雨雨,我也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学习纪斌平大夫优良的医技,高尚的医德及其他同事的优良品德,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最美医生的身影,我所做的工作是一个医务人员应尽的责任,对待病人服务态度要好,从来不与病人发生冲突,对病人和蔼,沟通到位,从医这么多年从未与患者发生医疗纠纷,我们华晋骨科医院还有好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我感到一个人只有当她融入一个团队,一个集体,才能更好的发挥人生的价值和聪明才智。最后衷心祝愿我们山西华晋骨科医院越来越好,越来越强,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内科:宋玉联
20252.26